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所 乡办“初等学堂”(一至三年级),创办于清宣统元年( 1909年正月)。当时云南省政府颁布“学章”,要求振兴滇中教育,一位姓黄的儒学老先生,在乡绅、仕民的拥戴下,创办乡学,并担 任教学先生和管事。学校设在东庄前村的“锁梅庵”(后更名为祝国寺)内,该寺提供厢房一间作为教室,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育。学生有 18人,名为“学堂”,实为“义塾”,经费由“学田”和“乡田”(古代的赡学制度,是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补充)支付,隶属昆明县乡立东路九区初等小学。民国时期,曾多次更改校名。1946年3月改名为“昆明市第五区联保国民学校”,归属于公立学校,学生有 96人,设初小三个年级两个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昆明市东庄小学”。1953年又增设高小班(四至六年级),并附设幼儿园一个班,学生增至 200多人,发展成为一所完小。1957年改名为“盘龙区东庄小学”。 校园文化
踏着历史的足迹,发扬孜孜以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具有健康个性、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 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立足校本建设,树立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思想,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严谨、业务精湛、求实创新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本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依托学区化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交流、校本研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力量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学校推出了“名师培养工程”,以“学校搭台、老青帮教、科研助推、团队打造、个人努力”作为造就名师的新模式。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较快。全校教师56人,平均年龄38.1岁。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50人。小学高级教师33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58.9%。特级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人。 办学特色
现拥有教学班24个,学生1200余人。学校文化柱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办学方针,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校园“三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规模大,参与面广,让学生们个性飞扬;红领巾广播站,学生自主管理,传出校园欢快之音;特色栏目,彰显班级文化魅力;红领巾社团,拓宽教育时空,形成教育合力。学生们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活泼、健康地成长。 每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均能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的竞赛奖。 学校成就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校操场及教学楼《家庭教育跟踪指导实验研究》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班集体建设研究实验学校”、 “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 “云南省督导评估优级学校”、 “盘龙区校本研训示范实验学校” ;荣获 “全国 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云南省文明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昆明市文明学校”、“昆明市红旗大队”、“盘龙区优秀党支部”、“盘龙区教书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盘龙区校本研训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教师在全国、省、市、区各种论文比赛、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获一、二、三等奖。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相关新闻
四年级的时候,随着十八街小学被四十二中吞并,我们一部分孩纸被分到了昆明盘龙区东庄小学,周围就是东舍宅,相当于一个附近居民的子弟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但是教学质量相当不错,我真正开始用功学习,也是从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回想起来,真是美好的时光。
学校好漂亮,老师学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