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校大全昆明大学大全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 地址:
  • 电话:
  • 邮编:650000
  • 网站:
点击查看“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位于昆明市莲花池畔的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长、水平最高、层次最全的学院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3月。当时,云南私立东陆大学成立了采矿冶金系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后来东陆大学改组为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改名为矿冶工程系,归属于云南大学工学院。1954年8月,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云南大学工学院分立出来组建了昆明工学院,定性为以有色金属和采矿为重点的多学科性工学院。昆明工学院成立后,原来的矿冶工程系分成了冶金系和采矿系,冶金系设有矿物精选和有色金属冶炼两个本科专业,采矿系设有金属与非金属地质测量及找矿和矿区开采两个本科专业,一个两年制专科采矿专修科。1959年,金属与非金属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从采矿系中分出成立地质系,采矿系则新增矿山机械专业。1964年,矿物精选专业从冶金系分出并入采矿系,采矿系同时更名为采选系。1972年地质系增设工程测量专业,73年开始招收短期进修班,7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0年,采选系的矿山机械专业划归机械系。1988年6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采选系更名为“资源开发工程系”,地质系更名为“国土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系”。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昆明工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12月,“资源开发工程系”与“国土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系”合并成立“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位置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的软硬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院现有四个系一个所,七个本科专业,十一个工学硕士点,三个理学硕士学位点,两个管理学硕士点,四个工程硕士领域,一个七个工学博士学位点,三个管理学博士点,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的地质、采矿、选矿学科1998年6月被云南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协调小组和云南省经贸委认定为“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由学院设立的“昆明理工大学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认定的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2006年,云南省教育厅在学院设立了“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则批准学院为“西部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单位。还有“中国有色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研究所”也设在本院。另外,学院还有10个经学校或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研究所(中心),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73%是专职教师,27%具有博士学位,21%具有正高级职称。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锻炼,又涌现出一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负起了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或重要科研课题的负责人。

根据学校“十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今后办学的目标定位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立足西南,辐射全国和东南亚,服务于矿业和城镇建设,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培养及科研相适应,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工科为主多学科配合,把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学院,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所依托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办学成就

学院拥有的各类用房总面积现已达10320平方米,其中教师、研究生工作用房占22%,每位教师和几乎所有高年级的研究生都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学习场地。科研实验用房占65%,有各专业实验室38个,科研试验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一千四百万元,其中新近投资250余万元建成的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室,和投资70余万元建成的矿物晶体偏光显微观测互动试验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学院还投资近240万元,建成了全国高校矿物加工专业唯一具有日处理量3-10吨规模的,可浮选、重选、磁选、控温搅拌连续浸出的中试车间,具备了承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选矿,化工矿产加工,稀贵金属提取等方面多流程结构、多方法联合的中试和半工业性试验的能力。而学院的地学博物馆则是全校的一大亮点,拥有绝世古生物标本、珍贵的世界岩矿标本一万多件,在国内的高校中难得一见,1998年被认定为中国地质学会和云南省科协的“科普教育基地”,除满足教学需求外,仅2004—2006三年期间就接待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参观者9800余人。

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的各类国家计划全日制学生在两千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74%,硕士生约占19%,博士生约占7%,平均每年为国家培养本科生38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硕士30人,工学博士20人。据粗略统计,学院各专业至今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层次人才近二万余人。

学院的这支师资队伍,是一个结构合理、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显著的学科群体,在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矿产技术经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水工环生(水文、工程、环境、生态旅游)地质、新兴矿物材料和非传统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地质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工程地质力学、地形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工程测量的应用、大气折射理论与在空间测量技术中应用的研究、基于GIS的国土资源信息数字化工程理论、土地资源信息数字化、采矿理论及应用、岩石力学和岩体工程稳定性、工程爆破、工矿企业通风除尘与安全技术、矿物化学开采、系统工程与矿业人工智能、选矿设备和工艺、粉碎理论、浮选表面化学及浮选理论、磁电选矿与磁性材料、黄金提取、选矿自动化等方面,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学院的各专业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总经费超过亿元以上。学院的科研创收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2001~2005年度,每年都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项目类型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际合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以及承担企业科研项目400余项。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有20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在著书立作方面,公开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40余本,参编各类教材和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0余篇。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 高建国

党委副书记: 刘殿文

院 长: 文书明

副院长: 李 波

副院长: 方源敏

副院长: 杨 溢

院长助理: 周 平

院长助理:郭 承

工会主席: 程善德 

师资队伍

截止2012年3月16日,学院共有教职工166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40人,博士学位62人,实验室15人,获博士学位者35人;有8人享受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补贴”;有9人获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外,学院也在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就有22位青年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还规定:新教师都必须经历一个培养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一对一的传、帮、带。在学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运作下,学院的师资队伍正在稳固和高质量地发展。 

系部介绍

地球科学系

地球科学系简称“地科系”,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长、水平最高、层次最全的教学部门之一。1998年,“地科系”被确定为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点,2006年又被确定为“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地科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经济、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共五个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四个二级学科理学硕士点(“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一个“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管理学硕士点,以及一个“地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还有一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点(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科系”现有在职人员41人,其中10人有正高级职称,13人有副高级职称;19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做过博士后研究;12人是留学归国人员或有留学经历;还有博士生导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2人,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

在硬件设施方面,“地科系”有16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及科研用房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及矿物、岩石、化石标本等价值2100余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3台,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4台,主要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还建有地学博物馆(博物馆有17000余件国内外珍贵的岩矿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等,是国内高校中建立较早和拥有全球珍贵岩矿和古生物化石的少数几个博物馆之一)。以此为基础,2007年已成功申报成为云南省“地学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和教育部“西部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及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

矿物加工工程系

简称“矿加系”,现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东陆大学工学院矿冶系,至今已有82年的历史。“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原名为“有用矿物精选”专业, 196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设立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和发展,“矿加系”已经从最初的单一选矿专业发展为综合性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形成完整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开发选矿新工艺和新设备,大力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是本学科数十年形成的传统和特色。已经形成的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四个,即:

新型选矿设备研制开发:开发原理先进、结构新颖、节能高效的碎磨矿设备和选别设备。已申请和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权。 选择性磨矿及矿用耐磨材料:选择性磨矿及矿用耐磨材料是本学科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成果突出。由老一辈专家李启衡教授主编、后由段希祥教授改编的《碎矿与磨矿》教科书,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通用教材,仍被十几所大学采用。该方向的选择性磨矿理论及应用和科学的装补球方法已获得7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难处理及非常规矿产资源加工技术:针对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贫细杂”的特点,该学科进行了长期艰苦攻关,在难处理氧化铜矿、高磷赤褐铁矿和低品位硫铁矿等非常规矿产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的成果。

资源开发工程系

简称“资开系”,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即“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其中采矿专业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东陆大学工学院矿冶系,2001年云南省将“采矿工程”学科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三个工学硕士点(即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一个工程硕士点(即岩土工程),另外还有一个“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认定的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

采矿专业本科主要培养掌握金属、非金属矿床现代化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从事矿区的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专业课程是地质学、岩体力学、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业系统工程。

安全专业本科主要培养从事矿山、冶金、化工、机电、建设工程等安全生产方面的检测、设计、评价、研究、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主干专业课程是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防尘、化工安全、工程爆破与安全、地质灾害防治、防火防爆、燥声与振动控制、电气安全、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心理学。

资开系建有七个专业实验室,各试验室又细分成有若干个分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设备仪器价值超过百万元,为本系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基本的实验条件。另外,资开系还在省内多家大型企业建有实习或实验基地,使理论教学及科研能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资开系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重大研究课题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师资队伍,五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4千余人,其中本科生3千余人,工学硕士173人,工程硕士37人。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资开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的需求,承接并完成了一大批研发项目,其规模、水平及社会经济效益不断上档次,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2000年至今,全系承担的各类科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达144项,其中纵向项目20项,总经费2230多万元,其中有一批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共10项,发明专利4项。通过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了260余篇研究论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有6部 。

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

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简称“测绘系”,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土地资源管理;两个工学硕士点: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一个理学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个管理学硕士点:土地资源管理;一个工程硕士领域:测绘工程;一个工学博士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两个管理学博士点:地理信息工程 、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

测绘系在校内外建有比较完备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现设置有8个专业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控制测量学实验室、遥感与摄影测量学实验室、数字化成图实验室、GPS实验室、GIS实验室、3S研究中心、测量精密仪器室。实验室配备有若干台套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等常规仪器,以及多功能全站仪、GPS接收机、GIS软件系统、数字水准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档微机、绘图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与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官渡区地政服务中心分别共建了GIS实践教学基地;在江川县孤山建设了控制测量与测量学综合实习基地;与云南省测绘局、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昆明市测绘研究院、昆明市测绘勘察院、国土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测绘系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能胜任各层次人才培养教学、可承担重大研究课题或技术开发任务的师资队伍。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